国际存储巨头警惕中国存储力量成长
尽管存储器属于高度垄断的行业,但是我国在发展存储器产业道路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2月12日,紫光集团在南京正式建立半导体产业基地,主要产品为3D NAND FLASH、DRAM存储芯片等,一期投资100亿美元,规划月产芯片10万片,项目总投资300亿美元。除此之外,紫光集团还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7月共同出资成立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于2016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金额约240亿美元,预期将于2018年完成建厂投产、2020年完成整个项目,总产能将达到30万片一个月。
除紫光/长江存储之外,2016年福建晋华与联电签订技术合作协定,由联电协助其生产利基型 DRAM。新建的12英寸厂房已经动工,初步产能规划每月6万片,估计2017年底完成技术开发,2018 年9月试产。合肥长鑫公司于2016年宣布将在合肥打造月产能12.5万片的12英寸晶圆厂,生产存储器。此外,股市新贵兆易创新也计划收购北京矽成,其中发行股份支付对价为45.5亿元,现金支付对价为19.5亿元。兆易创新是国内NOR Flash行业的龙头厂商。
以上举措显示,我国存储器产业的发展正在持续推进。如果仅从规划中的产能来看,已经超过国际半导体厂商在中国大陆建设的产能。整理各家公司公开发布的数据发现,紫光/长江存储+晋华+长鑫规划月产能达到58.5万片,而几家国际存储器大厂在中国大陆的产能为32万片/月。
不过,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国际存储器大厂的警惕。海力士近日表示将投资36亿美元在无锡建设第二座存储工厂。也有消息称三星电子将在2017年~2018年大举追加投资西安3D NAND Flash厂,预估将投资约43.5亿美元。三星、海力士同时扩大在华存储器的投资,争抢未来市场的目的十分明显。
存储器对产业带动作用巨大
挑战虽然存在,中国发展存储器产业的决心却不应动摇。根据IC Insights发布的最新数据,在不同半导体产品门类中,2016年分立器件市场规模为194亿美元、光电器件321亿美元、传感器108亿美元、模拟电路474亿美元、微处理器627亿美元、存储器743亿美元、逻辑电路883亿美元。然而逻辑电路中的细分产品极其众多。存储器不仅产品种类相对单一而且规模十分庞大。这样的市场对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同时,IC Insights认为今后几年存储器市场都将非常健康,预计2017年存储器价格还将上涨,从而推动全球存储器市场规模达到创纪录的853亿美元,2020年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2021年可能接近1100亿美元。当前中国正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需要一个带动性强的行业作为突破口,存储产业正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对此,半导体专家莫大康曾向记者讲述:“从历史经验来看,日本与韩国都曾经以存储器(DRAM和NAND Flash)为突破口,一跃成为半导体大国的。”
此外,中国也具有做强存储产业的基础。建广资产总经理孙卫表示:“存储产业是一大投入、大产出的门类,这些特点与面板行业类似。我国应当总结这些年来在面板产业中的投资经验。”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中国显示面板领域投入了约3000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重要力量之一。
因此,“下决心选择存储器作为IDM模式的突破口,是产业的发展需要,也是众望所归。”莫大康指出。
中国的机会窗口期并不长
当然,无论是DRAM还是NAND Flash,当前都处于高度垄断状态,即便是有可能带来产业变革机会的3D NAND产品,目前国际存储大厂也在不断垒高技术壁垒。目前,三星在3D NAND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主流技术已经是64层的3D NAND,且其3D NAND产出己占到其NAND总出货量的40%。东芝公司的追赶也很快。东芝计划在2017年3D NAND占NAND产出的50%,2018年达80%。几家存储大厂正在不断加码,留给中国发展存储产业的机会窗口期并不长。
因此,莫大康表示,想要做好存储器,首先就要认识到,这将是一场坚持战。“存储产业的特征就是起伏大,价格进入下降周期,不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面临巨亏的几率非常大。当企业出现亏损时,而且是连续数年之后,还要能够说服自己以及股东继续的投资发展。
所以中国存储器业要取得成功,必须踏踏实实地进行研发,以及遇到亏损时要坚持,再坚持。”莫大康说。孙卫也指出:“存储芯片也是一个产值巨大、需要长期巨额投入、但短期内很可能看不到回报的行业。将考验投资方的耐心。在投入之前首先就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同时,一旦确定之后就要做坚定不移。这是一个拼意志拼勇气的行业。”
所以,发展存储产业,特别是发展初期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环境。比如在资本层面,国家需要为优质的公司打开快速的资本市场通道,使企业在资金上获得支持。此外,人才团队是存储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才竞争极其重要,在人才选聘培养方面,国家也应打开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