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0.7万辆和12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8%和42.3%。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下,智能座舱是一个“诱人”的赛道。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迈向 “第三生活空间” 的关键核心载体,正逐步演变为产业链核心参与者竞相角逐的重要战场。鉴于智能座舱涵盖了芯片、域控、软件算法等大量软硬件集成的内容,产业之间相互交流碰撞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传统供应商、科技企业、芯片企业等,都围绕车企构建生态,展开融合式的竞争。
半导体产业纵横对话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郭钢,进一步探讨智能座舱带来的市场风口、未来智能座舱的方向以及汽车智能座舱分会目前工作情况。
01、智能座舱,谁在出招?
自两年前开始,汽车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车企在新车发布会上都会格外强调自家的智能座舱功能。比如上汽名爵上市新车MG ONE时,其亮点是首款搭载洛神智能座舱系统的车型。现在,随着华为智能座舱的崛起,越来越多车企在推出新车时也都会以搭载了华为智能座舱为主要宣传卖点。根
据毕马威《2023年智能座舱白皮书》,预计到2026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2127亿元,2022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17%,渗透率有望从59%提升至82%。为什么智能座舱发展会如此迅速?郭钢给出了四个理由。
第一个原因是用户的需求升级。曾经用户只是将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从a更快捷地到达b即可。但随着用户在车上的时间越来越长,以及居住地点从城市中心逐渐向城郊转移,每天通勤时间单程大约为40分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用户除了开车,还想获得更多其他的资讯,并且希望车能够给到更多的帮助,例如导航、语音助手等。用户的需求升级是智能座舱发展重要的驱动力。
第二个原因是技术的跨界融合。从互联网、ICT,将手机移动终端的许多软硬件技术与汽车进行跨界融合,使得智能创造发展非常迅速。例如,汽车的屏幕会比手机的大很多倍,搭载的软件基本是手机上的。所以用户会把使用手机的一部分习惯,自然地移植到了汽车屏幕上。虽然场景改变了,但常用的工具和应用没有改变。技术的跨界融合,以及芯片,域控制器操作系统的发展,共同推动了智能座舱的发展。
第三个原因是互联网ICT公司应用服务生态的加入。中国的应用服务生态体系十分庞大,供应链体系非常完备,推进了智能座舱技术的发展。
第四个原因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科技以及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战略。去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汽车智能座舱分级与综合评价》白皮书对智能座舱进行定义,参照了自动驾驶的5个等级划分,CL0功能座舱、CL1感知智能座舱、CL2部分认知智能座舱、CL3高阶认知智能座舱、CL4全面认知智能座舱5个级别。等级越高,智能座舱的主动交互能力越强、服务内容越丰富、应用场景越广泛。
智能座舱分级郭钢表示:“现在的智能座舱主要处在CL2级别,也就是部分认知智能座舱。未来2到3年会发展到CL3级,即高阶认知的智能座舱。”他补充到,高阶认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感知人的行为状态,识别人的意图,识别后提供预判和服务。
用户发出指令时,智能座舱会立即主动提供服务,以及主动判断用户需要的服务。这种方式称为高阶认知和主动交互,场景包括舱内全场景及舱外部分场景。智能座舱实际上是跨界融合的产物。之前的汽车主要是机械产品,而现在汽车是电子产品,涉及硬件、软件、通讯等方面。郭钢解释:“在早期,新势力刚开始进入汽车行业时与传统车企的碰撞和矛盾非常尖锐。
当ICT技术进入时,喊着“我要颠覆你”的口号。传统汽车认为新势力从未涉足汽车领域,如果不花费10年时间,肯定无法解决问题。之后两方逐渐发现,并非我颠覆你,也并非你阻挡我进来,而是双方的跨界融合。”他举例说明,如赛力斯和华为的战略合作,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成立了阿维塔科技公司,逐渐融合,合力推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发展。乘联会公布了2024年至今的各大车企批发销量情况。
在纯电动车企方面,比亚迪、特斯拉、吉利、上汽通用五菱和广汽埃安等品牌表现强劲。新势力车企的整体走势也呈现出分化态势,其中蔚来、小鹏和零跑等品牌表现较为突出。从销量上看,排在前10的既有新势力,也有传统车企。传统车企在逐渐转向新能源汽车,新的品牌大多都是新能源智能汽车,他们非常重视智能座舱的研发和推广。智能座舱是用户感受最深并且接触最多的地方,用户在购车时,会更倾向有智能座舱的汽车。国内超9成用户在买车的时候会将智能座舱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超6成用户对智能座舱功能有较大付费意愿。